三年前,平羅縣寶豐鎮寶豐村村集體經濟不到5萬元,連村部的日常開支都無法覆蓋,2023年村集體收入達到了75萬元。是什么讓收入翻了十五倍?來到寶豐村菌菇種植示范產業園一探究竟。
新建的溫棚里,五名婦女賣力地撒肥、起壟,規整的壟條被一鍬鍬堆起。“大鍋沒飯碗里哪會有飯?村上工次開得利索,咱們干活也不能惜力呢。”村民馬鳳娟說,“以往9月份收割完玉米人就閑了,一個冬天人吃胖了,病吃下了。這兩年有了村集體的大棚,姐妹們出來嘮著嗑干著活,心情明朗,錢也賺了。”
“以前做家務照顧老小,現在出來干活,回去還得做家務,不是更辛苦了?”記者問。
“咦,你放心,啥也不耽誤,錢給人漲精神呢,卡上有錢心里有底氣,衣服首飾化妝品買起來,想咋花咋花。”馬鳳娟說。
溫棚內外,氣溫冰火兩重天,土壤更是大相徑庭,棚外的土地板結泛白,是原始的鹽堿地,棚內是蓬松肥沃的赤土。寶豐村致富的秘訣正是鹽堿地改良。
“自從有了鹽堿地改良項目,各廳局、高校紛紛來研究、投資、做試驗,荒地變良土,冬天人都不得閑。看著鄰居進賬,懶人都蹲不住了。”平羅縣寶豐鎮寶豐村黨支部副書記米建平介紹說,村民們忙著務工,村干部處理家庭糾紛的數量明顯比往年減少了。
除了菌菇,產業園里還種植火龍果、芹菜、番茄等。走進高標準新材料溫室大棚,嘩啦啦的水聲不絕于耳,這是掛在北墻上保溫帶里的水在循環。棚內東西兩側有兩排圓柱,那是地暖在加溫。草莓在基質栽培枕里茁壯生長,每一塊“枕”都有管道與施肥機相連。
“像這樣的棚村集體共有64座,另有冷藏保鮮庫、分揀車間、烘干車間各一棟。明年計劃把魚菜共生也搞起來,讓村集體經濟繼續加速。”米建平說。
航拍視角下的寶豐村菌菇種植示范產業園,與盛如意菌草(寧夏)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僅一路之隔。
大棚里的芹菜茁壯成長。
新建的溫棚里,婦女們賣力地撒肥、起壟。
引進盛如意菌草(寧夏)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后,寶豐村“菇”舞人心,村集體經濟和群眾收入雙增長。
裝棒、打孔、上架……村民在茹棚里忙活。
新鮮采摘的香菇鮮嫩肥美。
揭開膜布,蚯蚓在牛糞中蠕動。蚯蚓是地里的“軟黃金”,寶豐村養殖蚯蚓用于生物肥料。
村民在大棚里打理火龍果。第一次試種火龍果,村民都很盡心。
農戶為番茄打秧。西北冬天雖冷,可日照時數充足,中午棚內超過30攝氏度,需要開簾透氣降溫。
(寧夏日報記者 王曉龍 白茹 文/圖/視頻)